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雪豹”初现、首战告捷丨我院联合研发载具及装备完成南极中山站海冰卸货与基地运输首轮任务

时间:2022-12-05

 2022年11月30日清晨05时05分,由我院联合研制的轮式、履带式、无人自主式运载装备等载具和设备抵达南极中山站,即将执行中国第39次南极内陆考察任务。其中,全地形多功能履带式载具由我院派出的第39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员驾驶开往中山站。各载具和设备运转正常,性能优良,等待南极任务的检阅。

 
1.jpg
图1:“雪龙”科考船位于南极中山站海冰卸货点
 
2022年10月26日、10月30日,“雪龙2”号、“雪龙”号分别启程,一路向南,历经赤道、西风带、浮冰区,于11月24日同步到达南极中山站外围海冰。北京时间11月28日0时30分,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破冰至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约15海里处的卸货作业点,“雪龙”号同步抵达。11月30日清晨05时05分,考察队员及各型载具、装备经受住了恶劣海况和海冰卸货的考验,安全到达南极中山站。
 
2.jpg
图2:全地形多功能履带式载具位于南极中山站海冰卸货点
 
3.jpg
图3:全地形多功能履带式载具由卸货点自行抵达中山站内陆考察队出发基地
 
4.jpg
图4:无人自主式运载装备位于南极中山站内陆考察队出发基地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貌主要为片麻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平均海拔高度11米,平均1.1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全年大风天数122天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9.9℃。站区占地面积约3.78平方公里,现有各类建筑物18座,包括主楼、综合活动中心、越冬楼、度夏楼、发电栋、综合库、车库、气象观测栋、各类科研观测栋、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锅炉房、果蔬栽培房等。每年可接纳120人度夏,25人越冬。中山站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支持站点,也是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的大本营。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实践经验、研究队伍、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健全和完善。本次任务中,考察队员将抵达与中山站直线距离1260公里,海拔4087米,年平均温度为-52.5℃、空气稀薄的昆仑站;穿越位于中山站以南400-500公里,暴风频繁、冰裂隙密布的格罗夫山地区;挑战长达70余天的内陆全地形穿越任务。超长的任务时间、复杂恶劣的路况、内陆队成员的全面保障需求,对执行考察任务的载具和装备将是一次严苛的考验。
 
我院联合研制的各型上站载具,着力完善极端环境、极端条件、极难到达的远程考察任务补给与保障体系,填补极地考察中长距离运载自主研发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的空白,用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国际领先的制造能力,保障考察队员顺利完成任务。40年前,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可谓筚路蓝缕,40年后,我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将持续不断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以科技创新助力极地事业的发展。祝愿中国第39次南极内陆考察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