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动态

人物故事|春华“秋实”,看“个性少年”的逐梦路

时间:2020-06-23

1.jpg

  张秋实的「特别」,你一眼就能看到:一头飘逸的及肩长发,一顶可爱的报童帽,宽松的大T恤、休闲裤,满满的「森男风」,在一群以寸头、衬衫、牛仔裤为标配的技术男中,「画风突变」。

  不喜欢摆弄手机、电脑,对大家津津乐道的游戏、电视也不感冒,却偏好艺术、茶道,只要有空就流连于各个美术馆,还跟我讨论起了「到底什么是艺术?」这种终极性问题。

  看到这,你可能会疑问:这个「非主流」的小伙子在团队中会不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技术能力、业务能力能过关吗?

  在同样揣着这些疑问进行前期调研的时候,我又得到了「两个特别」:一个是同事口中的「特别靠谱」:有见解、能扛事,是好搭档+好兄弟;另外一个是领导眼中的「特别优秀」:做得了研究、讲得了技术、hold住客户,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因为有着同样的目标与信念,每样人生,都能殊途同归。

  清华汽研院员工故事第4期,听张秋实“小哥哥”讲他的故事。

文|张秋实

编辑|花花

  「取经」日本,「负重」回国

  我的本科专业是车辆工程,毕业之后选择了去「日本千叶大学」读研,日本的汽车研发与制造水平长期领跑世界,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丰田百年发展史的纪录片,其中,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让人震撼不已。

  因为对汽车动力系统比较感兴趣,研究生阶段我选择的是发动机专业,我的导师是这个领域久负盛名的专家-「森吉泰生教授」,特别是在发动机缸内燃烧控制,燃料喷雾与液滴燃烧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刚到日本大学研究室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工作方式非常不解:「在研究室里工作的研究员,不乏国际知名学者,但他们的研究课题却一点也不高大上,都只是一个个很具体的小问题」,这和国内情况差异较大。我当时的研究课题是“涡轮增压器的热损失与摩擦损失”,主要是研究不同工况下涡轮增压器热损失与摩擦损失的贡献率,这是发动机系统里极其细分的技术点。

  对于我的疑惑,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大的题目,很难在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得到完美的结果。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只要尽自己所能,盯住一件事,持之以恒,用一生之力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就足够了」。

  时间长了,看到研究室十几年如一日的攻关一项技术,产生持续性的成果,并不断地得以应用」,才逐渐明白这份“小坚持”背后的“大价值”,这种极度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在专业知识之外最大的收获。

  研究生毕业之后,是在日本车企工作?还是回国?我犹豫了挺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回来:

  当时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一些高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上仍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像发动机与控制系统、核心芯片、电喷系统等,都严重依赖进口,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起步晚、研究积累不足,此外,也与精细化不足有关,以发动机为例,日本从事发动机相关细分技术的中小型企业非常多,而国内类似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回国,一方面是憧憬着更多的机会与更宽阔的前景,同时也深感「中国的车工业应该变得更强大,而自己当然不能置身事外」。

  邂逅转型中的交通能源与环保研究所

  刚到研究院时,我所在的交通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正处于业务「转型期」。

  研究所之前主要做汽车后处理系统相关的产品开发,但是因为技术积累与项目经验不足,业务进展缓慢。此时,恰逢国六来临,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排放法规」带来了整车厂、零部件厂商、油剂公司等企业对后处理系统相关的测试分析、性能评价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地巨大需求,但是国内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却很少。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评估之后,研究所果断将业务重点转向「排放控制系统与油品相关的测试服务」。

1.jpg

  亲历这场转型,这也让初来乍到的我对研究院「市场导向」的业务机制有了深刻理解。

  在试错中成长

  「柴油机DPF快速老化技术开发」是研究所转型之后我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整个开发过程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我们团队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出一套短时间、低成本实现后处理系统快速老化的技术」。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技术难题」,试验过程中,温度、流量、掺混比例……「每一个工况的变化都会改变燃烧特性,使实验过程与结果发生变化,需要在无数次的试错中不断地改进,才能找到最优的边界值」。

  记得当时,仅仅为了让燃烧温度达到1100℃,我们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1.png

DPF评价试验台(左)、传感器布置(右)

  好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干劲满满,在实验最紧张的时候,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近20个小时,没日没夜地持续了四个多月,过年期间也未曾间断」。

  对于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们会第一时间研讨「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补救?如何避免?」,而不是立马追究是谁的责任,使每个人都能正面错误,快速成长。

  当然,结果也是可喜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最终开发了一套国内领先的快速积灰/积碳方法,可以「实现以4个月等效模拟约2年的70万公里实车耐久老化,相较行业中盛行的方法成本节约90%以上」。连合作伙伴们也对我们这支最年轻的队伍“刮目相看”,大赞我们「远超预期,值得信赖」。

1.jpg

DTI(drop to idle,柴油机降怠速工况)试验结果

  目前,这项技术成果已经与1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实现了应用合作。「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项目是真正映证了。

  画一张企业需求与现状的“MAP图”

  从2016年入职到现在,经过四年多的历练,我已经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所里商用车排放与电池热管理板块的负责人。

  我不能再只是「埋头干活」,更多的时候还要「抬头看路」,做好手头项目的同时,要为明年做好铺垫,为未来3-5年做好规划。

  在项目工作之外,我承担了更多市场拓展的工作。为了提高合作成功率,我会挤出很多时间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主要是了解本领域内重要技术的现状与最新进展,这样就能对行业内主要企业的优势与需要补强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形成「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现状的“MAP图”」,在跟客户对接的时候,才能直击痛点、有的放矢。 

1.jpg

张秋实在学术会议中作报告

  在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与满足于现在被动提供服务的身份,而要有更长远的眼光,以一个“战略者”的身份去协助企业形成新产品技术路线,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参与全部的研发过程。

  释放负能量很重要

  工作之余,我会经常组织我们小团队去吃个饭,喝喝茶,或是一起去KTV唱歌,甚至去蹦迪,做点年轻人喜欢的事情,一是增进交流,二是可以让大家释放“负能量”。

  我们总说要正能量,要加油打气,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人总是有负能量的」:工作的压力、家庭的重担、或是个人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这些负能量需要有一些出口。我希望我们都能更轻松愉悦地去工作、去生活,不要只谈牺牲,以正向激励的方式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远保持着一个整体向上的状态。

  人生最大的幸事之一,莫过于你热衷的事业正好是你兴趣所在。

  我庆幸经过多年锤打,我仍初心未改。我也相信,这两者的结合,会让我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