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肆虐的这段时间里
我们每天都在被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刷屏
这些人和事
有的让我们愤怒、无奈
但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
今天,我想带大家认识的是
研究院的一群普通员工
他们的故事不算惊天动地
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希望
他们值得被围观、被点赞
1“我是党员我先上”
高速防疫卫士:紫荆清远-万愉
2月2日,研究院紫荆清远车辆试制工程师-万愉,作为吴江区第一批防疫志愿者之一,开始了他在苏浙边界高速卡口四天四夜的测温防疫工作。
身为一名老党员,他在报名时没有丝毫犹豫:“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先上!”。
这个省界查控点临时设在高速公路主线上,没遮没挡,昼夜温差大,夜里最低温度在零度以下,车流量又大,每个岗位分分秒秒都不能缺人,仅在路边搭了板房和帐篷供工作人员短暂休息。
虽然在寒风中冷得瑟瑟发抖,但他丝毫没有松懈,在执勤岗位上一站就是8小时,甚至12小时,分秒不离地与其他人员配合工作,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他们的身影是“外防疫情输入”最前线上最美的风景。
红框标记出的是在高速路口执勤的方愉
执勤志愿队伍被苏州日报报道
2“哪里需要去哪里”
口罩生产志愿者:
标准中心-董金聪、清研资本-李祎
作为个人防护最重要的武器,口罩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但是因为春节工厂放假、需求量过大等诸多因素,多地口罩供应极其紧张,“一罩难求”。作为医疗用品生产大市,苏州市政府迅速组织部分企业抓紧生产,尽快向疫情严重地区投放,不少志愿者也自发来到企业投入一线帮助加急生产。
研究院标准中心主任董金聪、清研资本总监李祎就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中,用实际行动支援一线抗疫。
因人手不足,他们实行二十四小时两班倒,每天持续工作时间至少12个小时以上,他们说:“太专业的援助我们做不了,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希望这些物资能及时送到前线,给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防护,也算是给国家尽一份力”。
董金聪主任是汽车行业新技术标准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主导开展制定几十项行业重要标准,基于这段时间对口罩的全面了解,他说他们正在起草制定口罩相关标准,真是时刻不忘本职工作啊!这专业度必须给32个赞!
在口罩厂的李祎(左)、董金聪(右)
被央视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媒体报道
3“保证整个产业园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
研究院院办防疫小分队
在科研机构里,行政团队往往是研发团队背后的默默支持者。但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暴里,他们却第一时间从“幕后”站到了“台前”,组成了研究院及整个汽车产业园阻挡疫情的第一阵队。
他们牺牲了一年之内可以好好休息、陪伴家人的最长假期,从正月初二开始就进入了提前布防、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
严格按政府要求,给在紧急加班的同事办理出入许可,送去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
在物资稀缺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给研究院和产业园内的18家企业争取到了复工必备物资,分队负责人陈洁主任说:“我们不仅担负着研究院的防疫责任,也承担着整个汽车产业园的责任。光保护好研究院不够,其他企业的紧急物资必须得想办法解决啊!”,为了拿到最难“抢购”的口罩,她有好几天都专门到口罩厂仓库去蹲点,从早上一直守到傍晚;
为了保障园内所有企业顺利开工,他们积极协助各家企业对接政府各项排查验收需求,确保“一个也不落下”;
无数次的复工研讨会议,最周密的复工方案,最细致的行程跟踪与健康排查,入园、办公、用餐、紧急隔离、清洁消毒等事无巨细的现场布置、科学正向的宣传引导…让我们每一位员工现在能安全安心地开启新一年的工作;
对于不得不居家隔离的员工,他们为其送上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有我们,放宽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不仅可以在办公室伏案操笔,也可以像一名忠于职守的军人为园区站岗放哨,无怨无悔。
研究院防疫小分队现场工作成员
复工防疫工作现场
复工防疫工作场所布置、防疫物资等
除了他们
还有更多来不及记录的温暖瞬间
一场疫情
让我们看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苦难即辉煌
良知即资本”
有他们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是清华大学第一所面向产业应用的专业化派出研究院,致力于智能网联、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汽车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企业100多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