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典型人物,了解身边的大牛。
清华苏研院“前行有你”系列人物报道,用人才刻录成长,欢迎关注!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创新创业者的最大支持
应该是鼓励他们不断尝试
在“试错”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最能对研究院的创新氛围产生共鸣的
莫过于华伦了
他不是天生的企业家
从埋头专研技术
到统筹业务全局
这是一个坎坷又精彩的故事~
早期探索:“做产品”不是一条好路子
2013年从清华博士后出站后,华伦就来到了研究院,担任排放控制技术研究所的负责人。
当时的研究所与日本公司合作承接了一些小型的后处理系统产品开发项目,作为一群“涉世未深”的“纯技术猿”,华伦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对市场需求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进行的客观分析,就“顺其自然”地走上了“技术开发-做产品-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但是,这条路走得却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因为与国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他们既没能掌握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又不具备进行新技术研发的人力、物力基础,研究所后续发展面临巨大的瓶颈,该如何突破?华伦开始担忧。
很快,他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技术研究难以突破,业务受制于人,进展缓慢,核心成员一一离职……他意识到,不转型“必死无疑”。
业务转型:
从产品到服务,着眼市场,沉淀技术
虽然我国汽车排放政策法规的制定起步较晚,但是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加剧、新能源产业崛起,使我国的节能减排之路在近年来加速前进,尤其是史上最严的国六标准出台,极大地刺激了国内节能减排行业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业内就开始为国六时代的来临做准备,产品性能优化、可靠性验证、评价方法开发成为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整车厂、主机厂、后处理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油剂公司在相关产品的测试分析和技术咨询方面产生了巨大需求。但是,当时国内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第三方实验室和技术咨询机构严重匮乏,而国外服务公司的高昂收费让很多企业急于寻求新的渠道。
敏锐的华伦觉察到了市场形势变化带来的潜在机会,综合考虑清华与研究的技术基础,他果断地将自身定位由“产品开发”转向“技术咨询服务”,并重新组建团队,以汽油机GPF及柴油机DPF的老化评价及润滑油评价作为核心点,切入到排放后处理系统及油品技术服务领域,致力于向行业提供“技术一流、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的技术咨询服务。
DPF评价试验台
GPF评价试验台
这一转型很快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
自2015年底承接由“长安、康宁、雅富顿、研究院”四方参与的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以来,研究所陆续开展了包含省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在内的近40个技术服务项目。
形成了在汽油机与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及润滑油等方向的综合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与壳牌、NGK、东风、长安、优美科等多个知名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并成功主办了7届新型动力与排放控制及润滑油技术国际论坛。
由清华汽研院主办的新型动力与排放控制及润滑油技术国际论坛
对当前的业务形态,华伦充满信心:“做‘聚焦的有特色的服务’是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与研究所现状得出的最优业务选择,它的范围与内容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我相信,它一定可以让我们在节能减排的“大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走出去:第一个大型国际项目
2015年7月,研究所承接了一个由长安、雅富顿、康宁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润滑油对汽油机GPF及车辆相关性能影响。
主要是要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与整车转鼓试验,研究不同润滑油产生的灰分对GPF的影响以及老化后的GPF对车辆排放、油耗、动力性等方面的影响,为整车厂开发GPF原机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研究所业务转型以来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也是研究所的业务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华伦说,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有很多,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正常汽油与机油的掺混油会改变发动机燃烧特性,产生爆震、喷油器堵塞、火花塞腐蚀、机油稀释等现象,导致发动机损坏及试验中断,成本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行业难题,华伦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技术论证与试验,经过一段“日夜测试,足不出户,不知世界”的浴血时光,最终开发了国内首创的掺混油燃烧GPF快速老化方法,通过试验过程中增加补气系统,设计掺混油与正常油交替燃烧模式及掺烧紧急工况及爆震处理方法,使老化试验持续运行时长达200小时以上,实现了台架200小时连续试验等效代替整车至少20万公里实车耐久老化的加速指标,使试验周期缩短95%,成本降低80%以上,这些指标完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积灰效率图
关于这个项目,华伦看重的不仅是两年研究过程中核心技术的积累,更在于它让研究所的技术和服务真正‘走出去’,与国际接轨,为后续多个国际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的‘前沿性’、‘国际性’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更精细:与壳牌合作的“小插曲”
谈到项目,华伦特别提到了与壳牌的合作,不仅是因为客户的重量级,而是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意料之外的“bug”,让他 “印象深刻”。
2019年初,壳牌亟需开发出满足国6排放标准的润滑油配方,故委托研究院排放所对多种不同配方及灰分等级的润滑油展进行测试分析。
润滑油台架试验设备
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位操作员却“不小心”更换了错误的润滑油,这个看似“小小的失误”不仅会造成当下项目周期的延长与成本的增加,更有可能失去与这个重要客户的后续合作机会。
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华伦总结了三点:及时补救、长期防范,最大限度保障客户利益。
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他就主动向客户坦诚错误,并连夜召集实验室负责人及相关操作人员集中检讨,讨论解决办法,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明确技术服务操作手册与全套SOP规范管理流程的制定,并立即组织对双方人员的操作培训,要求严格按制度规范执行。
同时,主动向客户提出为其免费增加额外的服务内容,以弥补客户遭受的损失。
华伦团队的应对能力与解决方案得到了壳牌的高度认可,在后续项目进展过程中严格规范的细节管理更增加了客户的信任。因此,在该项目圆满完成后,壳牌又提出了更多的实验测试需求,并计划将研究院纳入其直接供应商体系中,实现长期合作。
华伦说:“失误是粗放管理下的必然结果,管理跟不上技术的步伐将会极大制约我们的发展,直面问题能让我们更快地成长”。
未来可期:‘由大及小’,‘由小及大’
“个人发展其实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看待技术的眼光要‘由大及小’,政策导向、行业趋势、市场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你将成功与否”,经历了转型阵痛的华伦对人与事的“社会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研究所的后续发展规划中,除了做技术、做项目,他们更多的要参与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等顶层设计,做行业发展的引导者。
“而在具体业务布局过程中,需要‘由小及大’,只有在单一方向上做得更深,才有可能真正将业务面拓展得更宽”,他认为,研究所未来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排放控制技术、润滑油对轻型动力系统的应用技术、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等。
而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精”和“广”的完美平衡是他将要长期探索学习的课题。
研究所核心团队风采
后记O(∩_∩)O——
某天中午,我看到华伦艰难地骑着一辆极小的自行车去吃饭,笨笨的身子在小座椅上左摇右晃,很是滑稽。
我好奇地问:华所,你怎么骑自行车?
他严肃地说:我们是搞节能减排的呀!
多么可爱的人啊!
而在研究院,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辉煌的背后必定是坚定的信念、不懈的钻研和有准备的头脑。
当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记录他们、理解他们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人才的力量。
下期我们将继续为你解锁身边的“大牛”,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