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执行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再次出征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将于2023年4月上旬返回中国,执行任务周期150余天,总航程约3.5万海里。在稍早前的2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率先出征,这是我国第三次采用“双龙探极”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南极科考使命光荣,同时也挑战巨大。当下,南极科考面临最大的两个挑战:一是南极的极端环境,超低温、飓风、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二是缺乏适用于南极极端环境的装备,通用的工程技术装备都面临着极端环境的严峻考验,适用于南极环境的各类智能化、无人化特种装备成为南极科考的迫切需求。
此次南极考察对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也有着及其特殊的意义。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携手国家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和极地研究中心等相关部委机构,对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制备能力进行了联合研发、集智攻关。在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中,为南极考察队提供6大类40多台套先进载具和设备。考察队员将首次驾驶我院联合研发的轮式、履带式、无人自主式运载装备,抵达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格罗夫山等,并挑战最为艰苦的内陆全地形穿越任务,同时还将使用无人化多功能移动平台,实现昆仑站极端环境下的无人自主探测、自主通信导航、大气环境监测等任务。南极考察,旨在解决极度严苛环境下国家科考关键装备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大型载具及装备系统、通信与遥测系统、补给与保障系统等。
两年前,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就开始了面向南极极端环境的大型运输载具、通信与遥测系统、补给与保障系统等系列化装备的自主设计与研发。作为装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研究院发挥清华大学在航天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计算科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央企联合攻关,开展了多轮技术开发和样机试制,在极地特种载具、激光通信、导航定位、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适用于南极极端环境的底盘系统、高性能发动机、冰雪履带、无人多功能移动舱站等装备,填补了空白。这些装备的投放,可以大幅提升科考队员在南极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环境下的科考工作、长距离移动和生活保障能力。
此次南极考察,研究院航天载具研发中心成员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内陆队成员,承担最为艰苦的内陆穿越任务。他们将驾驶我院联合研发的装备,迎战雪丘密布的“魔鬼地带”和软雪带区域,穿越冰裂隙密集区,抵达中国昆仑站。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是目前人类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考站,距离中山站1200多公里。此次南极内陆考察将为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提供宝贵的实地技术验证,拓展科学探测的广度和深度。
让我们共同预祝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圆满成功!预祝南极考察队员顺利完成任务,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