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动态

产业研究丨长三角汽车产业画像——苏州

时间:2024-04-13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三省一市”正在全面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共同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江苏智联与清华汽研院公众号在“产业研究”栏目中推出“长三角汽车产业画像”专栏,以“强信心、鼓干劲、促发展”为出发点,按照“城市篇”、“产业链篇”等多维度梳理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跟踪最新动态,探讨发展路径,呈现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生动实践。今日发布“城市篇”第三篇——《苏州:强“智造”之基,展“智驾”之翼,加速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苏州:强“智造”之基,展“智驾”之翼

加速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导读

  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级工业和制造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连年稳居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前三甲,成为拥有3家世界500强、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的“世界工厂”,从“鱼米之乡”成功转型为“工业强市”。

  虽然汽车产业在耀眼的苏州工业经济中体量和占比还不算大,但近十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年均增长显著,产业链上下游较为完备,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并向着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强市的目标冲刺。

  01城市简介

  苏州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下辖5个市辖区、1个功能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295.8万人。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6%。

  产业方面,苏州提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到2026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大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

  02发展历程

  (1)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地开花

  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与当时其他城市建立新区的模式不同,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是“工业”,定位是“世界工厂”。

  1999年,苏州工业园区引进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其后二十余年,博世在苏州的投资布局不断扩大,设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已成为博世在华最大的研发制造中心之一。

  而后,苏州坚持“主动联系上海,实行错位发展”战略,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吸引了诸如舍弗勒、法雷奥、大陆、马勒、采埃孚、安波福、博格华纳等众多汽车零部件国际龙头企业前来投资设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苏州遍地开花,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规模。

  (2)整车制造持续激发新动能

  1998年,苏州市与金龙汽车达成合作,苏州金龙整车年产能2万辆,已成为国内大中型客车领域龙头企业之一,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出海力度。2023年,苏州金龙累计出口客车5248辆,以超42亿元的出口额再创新高,稳居行业第二。旗下海格新能源客车产品畅销韩国、以色列、巴西等地,登顶多地市场中国客车第一品牌。

  2007年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的奇瑞量子汽车(后改名为观致汽车)被引进常熟。曾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观致汽车,自2014年量产销售起,连续三年亏损。在宝能成为观致最大股东后,其销量于2018年迎来短暂辉煌,而后销量表现仍然不佳。

  2012年引进豪车品牌——奇瑞捷豹路虎,常熟生产基地是捷豹路虎全球样板工厂,具备20万台整车年产能。从2015年首款国产揽胜极光上市开始,奇瑞捷豹路虎陆续推出路虎发现运动版、捷豹XFL等多款车型。常熟生产基地入选首批“中英现代产业合作示范项目”,并累计实现50万辆整车下线。

  2018年,长城与宝马合资成立光束汽车。次年,光束汽车项目在张家港市正式启动。去年10月,第一台国产全新MINI纯电动车型正式下线。12月,工信公告光束汽车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标志着光束汽车将作为MINI纯电动汽车的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目前,苏州在商用车、乘用车和专用车这三大领域均有布局,共有规上企业18家,产值超200亿元。

  (3)核心聚力打造“智驾之城”

  自2017年起,苏州以高铁新城为核心,超前布局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产业,并将其作为“一号产业”,聚力打造全域开放、全产业链的“智驾之城”。

  2018年,智加科技中国总部和Momenta总部先后落地高铁新城。龙头企业的落地,打开了产业发展格局,随后挚途科技、图达通、吉咖智能、曹操出行、轻舟智航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2020年,苏州启动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5G新基建车联网项目建设,并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第三方机构,专注车联网产业的生态构建、生态服务及生态运营。2022年11月,相城区率先试点全域开放,并鼓励开展示范运营探索。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先后获批江苏省首个省级车联网先导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5G车联网验证与应用项目、国家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等。

  去年10月,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苏州成功举办,苏州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座代表中国举办该大会的城市。在第五届全球智能驾驶大会上,苏州宣布启动全域智能车联网开放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智驾之城”俨然已被打造成为苏州这座文化古城的新名片之一。

  03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做强苏州特色和优势。截至2023年底,苏州市汽车全产业链口径规上企业1031家,实现产值5461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新能源整车、“三电”系统、汽车电子、汽车配套、智能车联网等相关企业884家,实现产值4684亿元,同比增长2.77%。2014年至2023年,全产业链口径规上企业数量从492家增长至1031家,年均增长8.6%;产值从2081亿元增长至5461亿元,年均增长11.3%。

  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苏州汽车产业已经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12名、省双创人才42名、姑苏领军人才82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14个。全市设有汽车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共16所,引进了长三角汽车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等23家国内业界顶尖机构。汽车产业已形成了覆盖整车、传统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车联网、燃料电池汽车等细分领域的完备产业链。

  04产业布局

  目前,苏州市汽车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集中发力。同时,各区(县级市)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聚焦智能车联网领域,现已集聚相关企业260余家,包括金龙、益高等整车企业,博世、安波福、耐世特、大陆汽车、威廉姆斯等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华为苏州研究所、知行、思必驰、辅易航等智能驾驶企业,基本形成了整车、零部件及配套、汽车电子、新能源系统、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

  相城区主要聚焦智能车联网领域,现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20家,包括图达通、魔门塔、智加科技、智行众维和挚途科技等智能车联网头部企业,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和同济大学大数据车联网(苏州)创新中心相城分中心等科研机构,产业链覆盖车载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算法、仿真测试等30余个智能车联网产业链关键节点。

  吴中区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现已集聚相关企业近120家,包括汇川联合动力、凯博易控、爱信和百度智车科技等企业,产业链涵盖传动系统、电子系统、车身与附件、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软件算法、平台及信息服务、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领域。

  苏州高新区主要聚焦汽车电子领域,现已集聚相关企业90余家,包括万都、法雷奥、恩智浦、住友电工、斯坦雷电气和汉拿科锐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吴江区有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现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相关规上企业近60家,包括明阳科技、天浩科技、捷力新能源、绿控传动、苏州智华、华业检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和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高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

  昆山市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现已聚集汽车产业领域960余家企业,包括海斯坦普、东山精密、怡合达、吉诺特、弗恩基、天纳克等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产业链覆盖电池、电驱、电控等6大核心部件,50多个种类。

  常熟市主要聚焦整车、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现已集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400余家,包括奇瑞捷豹路虎、丰田、三菱、大陆、马勒、英特模、佛吉亚、李尔等,产业链涵盖整车及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座舱系统、汽车电子、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等“六大门类”。

  太仓市主要聚焦汽车电子领域,现已集聚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00余家,并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舍弗勒、博格华纳、新井精密部件为代表的动力系统;以慕贝尔、法雷奥为代表的底盘系统;以麦格纳、卓能、阿尔派电子为代表的电子电气系统;以博泽汽车、宝适、丰田通商为代表的车身及附件系统等特色产业集群。

  张家港市主要聚焦整车、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现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相关规上企业90余家,包括光束、长城、采埃孚、加特可、麦格纳等一批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汽车内外饰、汽车电子、汽车驱动、整车控制、整车制造”汽车产业链。

  05特色优势

  (1)配套基础良好,汽车制造业形成集群发展优势

  苏州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区位、人才和营商环境等方面优势,搭建了“金字塔”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意见等,推动汽车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式发展。

  苏州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太仓高新区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入围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常熟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创新性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

  截至2023年底,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有50家在苏州布局、十强企业中9家在苏州布局。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3)榜单”中,苏州位居全国第二。

  (2)产业生态健全,智能车联网产业具备领先优势

  苏州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智能车联网产业集聚区,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测试示范、智能车联网产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亮眼成绩,迸发蓬勃生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苏州已建成5G基站超4.5万个,位居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列,实现了全市5G网络和千兆光网全覆盖,并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累计建设智能网联道路500多公里,打造了覆盖460多个路口、150平方公里的智能车联网基础设施网络。并建成国内首个跨市区两级体系的城市级云控平台,实现各区已有新型基础设施资源以及智能网联车辆统一管理。

  应用场景测试示范方面,苏州市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2350.81公里,累计投入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车辆超1000辆,累计道路测试里程超1100万公里,推动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无人环卫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

  智能车联网产业生态方面,苏州市构建了以智能汽车、基础支撑、信息交互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基本覆盖了自动驾驶算法、激光雷达、高精地图、高级辅助驾驶等30余个细分领域,涌现了魔门塔、图达通、知行汽车、轻舟智航、智加科技等一批领域龙头企业。2023年底,全市已集聚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543家,产业规模617.4亿元,同比增长24.1%。

  (3)全链条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取得先发优势

  苏州充分利用在氢能产业、清洁能源等领域优势,融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成为“长三角氢走廊”的重要一站,通过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已形成先发优势。

  以张家港市、常熟市为先导核心区,以苏州市区及相关产业园区为支撑区,苏州集聚了从上游氢气制备、氢气储运,中游加氢站、燃料电池到下游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企业70余家,包括苏州金龙、东方电气、江苏擎动、江苏清能、弗尔赛等重点企业,以及丰田汽车研发中心、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常熟氢能研究院、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等10余家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

  目前,苏州已推广应用274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氢燃料电池公交74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200辆,已建成投运加氢站5座,是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06未来展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苏州市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到2030年,全市汽车产业总规模力争超过一万亿,形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汽车产业创新集群。

  狭路相逢勇者胜,把握机遇智者赢。放眼全国,多个城市都提出了万亿汽车产业的目标。在激烈的汽车产业竞争中,苏州仍需强化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基础优势,完善整车、零部件和后市场等产业链上下游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新能源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智能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强“智造”之基、展“智驾”之翼,敢于创新争先的“最强地级市”苏州,定能在万亿汽车产业之城的竞赛中,构筑起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汽车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