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的充电桩
停车,手机下单,拔枪,充电——杭州亚运会期间,亚运村内一款移动储能充电桩受到了新能源车主的关注,从“车找电”到“电找车”的转变让大家倍感新奇。据了解,这款能够“上门服务”的充电桩,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汽研院”)孵化企业——上海纽英睿新能源有限公司所生产。这也标志着清华汽研院在储能领域再添科技成果转化新案例。
一直以来,新能源车在外充电难免碰上一些尴尬场景:充电桩故障,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据,充完电长期不离场……多种因素导致新能源车主在出行时总有些“补能焦虑”,充电问题也因此被认为充电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纽英睿新能源研发生产的移动储能充电桩,正是为缓解这种焦虑而生。
纽英睿新能源负责人介绍,相较于固定式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不会受到场地和基建规模的限制,可在区域内自主灵活移动,有效避免许多公共停车场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缓解假日高峰期充电难、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同时,该充电机器人内置储能电池,可以在闲暇时补电,高峰时放电,起到削峰填谷作用,减轻电网负荷。
“我们的移动储能充电桩同时支持快充模式,以一辆带电量为60千瓦时的电动汽车为例,移动充电机器人充电只需一小时就能充满电。满电情况下的充电桩,可为2到3台新能源汽车充电。”
据了解,纽英睿新能源正在研发的第二代移动储能充电机器人,采用清华汽研院最新研发的“面向场景化L4级自动驾驶全向运载平台”,即将发布并投入运营。而除移动储能充电桩外,在储能领域这一万亿级新赛道,清华汽研院已经进行了多项布局:瞄准电池热管理,开展浸没式冷却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即将走向应用。
未来,清华汽研院仍将继续紧扣汽车工业产业链,以创新突破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巩固和增添面向市场和行业应用的科技研发动力,全力构建从0到1、从1到100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孵化更多企业,进军更多市场,让越来越多的技术变成生产力,为我国汽车工业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清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