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成立于2011年,是清华大学第一所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化派出研究院,也是清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综合性汽车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汽车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清华苏州汽研院拥有研发及孵化场地超7万平米,仪器设备超300台套,设备总值近1亿元;形成了由40多名资深专家、80多名领军人才、500多名技术骨干、1000多名行业紧缺工程师组成的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构建高端平台
助力汽车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更需要催化各个要素深度协同的平台。
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两大战略方向,组建了院士、外国专家组成的领军团队,形成50个研发与服务团队,建成由15个研究所、16个分析检测中心和8个企业联合研发中心构成的研发体系。获批了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江苏省车联网工程实验室等1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借助平台力量,以“引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清华苏州汽研院突破复杂交通环境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培育出多个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
建立中国首个自主标准的润滑油综合测试评价方法,打破美国API标准体系的垄断。
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套自主可控的适用于南极科考的全系列科考运载装备,在海拔4000米、温度-50℃、乱雪、暴风的极端环境中,圆满完成我国第39、40次南极科考任务,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考察将加速向精密化、智能化、数据化、集约化转型发展。
截至目前,清华苏州汽研院共主导20余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标准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立足行业需求
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贯通高校原始创新、研发机构集成创新和企业开放创新,是新形势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有效路径。
清华苏州汽研院定位于连接大学和企业的桥梁、产学研协同的纽带,始终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宗旨,坚持“市场倒逼型”的科技创新机制,确立了“由需求定义产品,由产品选择技术”的创新路线,作为“技术的二次加工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创技术为原料,进行概念验证、技术集成、二次开发和中试验证;以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解决方案为输出,向制造企业实施技术转移。
依托“四轮驱动、三级孵化”的产业创新机制,清华苏州汽研院完成了融合式自动泊车、疲劳驾驶预警等80多项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其中10多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打破国外垄断,成为60多家整车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全景泊车系统,是国内首个进入乘用车前装市场的智能驾驶产品,该系统将车辆周围情况以全景图像方式展示给驾驶员,能帮助驾驶员更好地完成泊车,避免事故。该项成果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在国内率先实现前装应用,拼接精度小于5cm,技术水平超过国际知名品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进入20多家整车企业的前装市场,销售超100万套,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截至目前,研究院共为200多家企业提供研发服务,覆盖国内知名整车企业,以及丰田、日产、壳牌等国际一流企业,年度服务性收入近1亿元,建立了稳定的“自我造血”能力。
融汇创新资源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产业创新,既需要高新技术的引领,还需要良好生态的保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清华苏州汽研院借助苏州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逐步在苏州构建起高新技术涌现、科技金融活跃、高端人才汇聚、高科技企业云集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
清华苏州汽研院强化与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龙头企业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市场资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以灵活的市场化机制,集聚社会资本,发起成立6支总规模超20亿元的汽车专项创投基金,为创业项目赋能。迄今共投资孵化近200多家高技术企业,其中已上市5家,拟上市7家,在苏州的孵化企业的年产值超30亿元。
基于清华原创技术在苏州孵化落地的创业企业——苏州绿控,自主研发的客车AMT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出国内首个基于AMT技术的同轴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市场覆盖40余家客车企业、20余家卡车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清华苏州汽研院自成立以来
积极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
汇聚多学科优势
加快攻克“卡脖子”难题
切实为苏州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贡献清华智慧